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进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以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中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是我国在新时期面临国际技术封锁和国内增长模式转型而做出的唯一战略选择。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层面的原创性的发现与变革,而且意味着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制)安排以便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因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强调技术创新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体制)支撑,技术创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为实现技术上的战略自主,中国必须建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这一新型举国体制的精髓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在科技创新规划、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和配置以及科技创新要素协调组织方面的独特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激励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作用;既能集中关键核心科技力量进行高端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在常规性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建立一整套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政府在直接调配科技战略资源方面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大学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使大学和企业在市场的激励和政府的支持下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从而构建起一个“政府-大学-企业”协同联动创新体制。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这些举措,从科研管理、科研院所改革、区域创新、企业创新等方面,建立了一个综合的立体化的创新激励体系。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政府的科研财政投入之外,要重在机制创新,中央提出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同时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这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举措。
要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还要进行深刻的制度创新。这就要求整个国家必须遵循“改革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持久改革的精神继续释放“改革红利”,在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同时在企业制度层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转型并建立国企和民企共赢的体制机制)、产业转型层面(以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版为目标实现整个产业层面的升级改造)都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要通过深刻的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一切阻碍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为未来的发展新格局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新动能。
王曙光
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村发展与扶贫、中国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王曙光教授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经济学著作《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经济》《中国扶贫》《中国农村》《中国论衡》《中国方略》《问道乡野》《普惠金融》《天下农本》等三十余部,发表经济学论文百余篇,并出版散文集《燕园拾尘》、《燕园困学》《燕园读人》《燕园论艺》以及中国哲学著作《论语心归》《老子心诠》等。
供稿: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