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教授)
供给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就是从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发力,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学教科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关系式如下:
Yt= Atf(Lt,Kt)
式中Yt、At、Lt、Kt依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技术状况、投入的劳动量和资本量。本文根据这一简化的生产函数,从人力、资本和技术这三大生产要素出发,结合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实际情况,紧扣创新驱动这个发展动力源,提炼出“十三五”时期民营经济的三大发展战略。
一、技术战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产业提升需要先进技术,需要创新。在这方面,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技术机遇期。互联网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它将生产要素中的技术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现阶段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共享性强,是一种普惠型的技术,没有歧视,不分所有制,不管东中西部,也不分大中小企业都可以采用。重要的是,互联网对民营经济的创新创业有三大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创业。互联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有利于创业者提高成功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职业就有十余项,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信息通信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等。旅行体验师、网购砍价师、网游陪练、网店装修师等互联网新职业,则属互联网“职业新生代”,也有可能成为一项国家认可的正式职业。
第二,有利于创新。互联网技术是创新的催化剂。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新一代新型服务创新的集聚融合,互联网是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入口。创新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对传统产业和行业进行技术化、智能化改造,从而探索出众多新业态。
第三,有利于跨界。“互联网+”的“+”意味着跨界,就是鼓励跨界创新创业、交叉创新创业。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关联技术融合发展,正不断产生新的交叉领域;二是信息技术向其他行业全面渗透,尤其是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颠覆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只有抓住跨界创新创业这个关键,才能看到交叉边缘上的无限风光,才能把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融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严格来讲,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互联网+”和“+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企业搞其它产业,例如马云和马化腾做的事;“+互联网”是其它产业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把企业内外价值链数据化,对各种要素进行重组,经过营销、渠道、产品走到运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产业互联网的范畴。
民营经济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技术机遇,从“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方向拥抱互联网,特别要注意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
二、资本战略: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
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本可以表示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型态,实物形态又被称为投资品或资本品,如厂房,机器,动力燃料,原材料等等;资本的货币型态通常称之为货币资本。以前,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来解决。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由国有银行演变而来,对国有企业有一种本能的偏爱,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把防控风险放在首要位置,而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规模小、抵押物少,银行审查它们贷款时非常谨慎,批准从严掌握。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就要采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可以政府出资为主,发展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较好、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民企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由银行发放贷款,保险机构对贷款本息承担保证、保险责任。各级政府也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补偿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民营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风险损失。
推进互联网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金融机构的搜寻成本、认证成本、行政成本和监控成本。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民营企业的通道,降低民营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的风险。
若想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必须做到“三个高于”:即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民营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民营企业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户数,民营企业申请贷款获得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另外一个问题是,“十三五”时期,民营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除了要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间接融资(贷款)以外,还要注意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敞开胸怀,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其实,直接融资是“创新友好型”投资,特别是那种风险投资,从制度上就同创新企业进行了“收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利益绑定。这不同于间接融资,例如,商业银行不能容忍失败,贷款的原则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用银行贷款去投资一个项目如果失败了,银行会逼迫企业还款,很难从银行贷款来建立一个创新企业。
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包括在境外盒国外上市,培育和支持高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挂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或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政府应该对上市、挂牌成功、上市再融资的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
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发行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加强对小微企业领域的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债券增信基金,推动中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三、人才战略:从筑巢引凤到招凤筑巢
产业迈上中高端需要中高端人才和劳动力,人才匮乏是影响民营经济升级换代的制约因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创新能力强,特别是留学人员,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在创新创业方面更具有先天优势。问题是怎么样来吸引这样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的人才。
以前,各地普遍采用的人才战略是筑巢引凤,通过优厚待遇来吸引外源性人才。但是,为待遇而来的外源性人才忠诚度不高,如果有更好的待遇,花大本钱引来的凤凰又会远走高飞。
民营企业所能提供的待遇有限,吸引力远不如外企和国企。考虑到中国人素有热爱家乡的传统,现在,民企的可以选择的人才战略是“待遇牌”和“亲情牌”双牌齐打,既要筑巢引凤,又要招凤筑巢,利用人们恋乡顾家的亲情,吸引凤凰回乡筑巢,建设美好家园。民营经济特别要注意吸引那些在本地出生或者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才,“十三五”时期主要从“三归”(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本省籍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中解决人才和劳动力的增量问题。同外源性人才相比,“三归”这种内源性人才的一个优点是忠诚度高,能留得住。生活比较习惯,离父母又近,这个乡愁之“锚”使他们不像外乡人那样在职场上随波逐流,同等待遇会选择留在家乡。
值得重视的是返乡农民工。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有1.69亿人,本地农民工1.12亿人。在这些年来,一些有文化、有想法、懂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在掌握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渠道之后,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既然我们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应当鼓励各类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的群体去创业,这其中自然包括这一部分农民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7成,用工在2人以下的约占4成。企业虽小,但数量庞大。根据近年情况推算,截至2014年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累计约为800万户,不计入个体工商户的也有近200万户。
农民工返乡创业顺应了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及就近转移就业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步伐的时期,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开始成为一种转移就业的新趋势。实践证明,农民工返乡创业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第一,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创业梦。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味着创业的舞台不只在城市,在农村也能实现梦想。第二,返乡创业把人力资本、资金等带回家乡,促进工业化向西扩展、向下延伸,可以补区域、城乡发展的短板。第三,创业给父老乡亲提供了工作机会,开拓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增收的新空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第四,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向现代农业转变。
另外,吸引“三归”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因为目前“三归”的求职轨迹出现了拐点。例如,以前,外企一直是海归就业的首选,但中国和全球化智库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情况有所改变,2014年全国有36.1%的就业海归选择了本土民营企业,超过外企(26.6%);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比例,从2010年的40%上升到2015年的52%,已经超过半数;据调查,从2012年开始,河南、四川等省在本省范围内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到省外就业的人数,到2014年,有几个省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比例已经占到60%甚至更多。
所以,民营经济既要吸引外源性人才,更要吸引内源性人才,特别应该注意吸引“三归”回家。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各地同乡会的作用,用浓浓“乡愁”来召唤那些在本地出生或者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才能人返乡,共同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1]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京津冀产业疏解-承接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大树)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