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教授、博导)
能源有效供应是维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是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2014年6月开始美元暴涨、原油价格暴跌,旧有的国际能源供需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国际经济陷入通缩之中,对中国能源安全、地缘政治、金融市场等带来巨大冲击。步入中等收入行列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对未来中国能源合作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由于中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西部省份多为能源基地,“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势必将为西部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能源合作的产生及内涵
最早关注国际能源问题的学术机构——世界能源理事会成立于1924年的英国伦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帮助世界各国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其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60)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能源合作的开始,以统一的石油政策来维护各成员国的整体利益。更广泛的能源合作开始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组织成员建立了石油共同生产消费和储备计划,有效应对石油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对油价暴增起到了一定的平缓作用。
能源合作内涵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首先,能源合作的主体是多元性的,它可以是国家政府或地区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大公司相互之间的合作。其次,能源合作的种类涵盖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合作的方式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贸易、能源政策等多层次多角度;能源合作范围包括双边、多边、区域以及国际组织合作等。
二、“一带一路”下能源合作的路径、重点与保障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合作应依据各个走廊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禀赋的差异而进行不同的路径选择,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涵盖能源生产、加工、消费、服务的上中下游领域的不同产业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以企业间石油天然气合作为主,新亚欧大陆桥担负运输安全的主要责任,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基础建设作为合作的突破口,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主要在于油气管道建设、油气贸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则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能源贸易于一体。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点在于,加强能源基础产业和深加工产业的合作,形成能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产业链。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潜力巨大,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对油气资源的有效需求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出口需求旺盛。根据 BP2014年的统计,中东、俄罗斯、非洲、中亚里海沿岸国家石油储量分别占全球的47.9%、5.5%、7.7%和7.8%,而相应天然气储量则是全球的43.2%、16.8%、7.6%和28.5%。此外,在电力合作方面,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朝鲜等国已建成18条互联互通输电线路,累计已接受俄罗斯电量143亿千瓦时,向朝鲜、蒙古国分别送电6亿千瓦时、1730万千瓦时。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有效保障在于完善的能源合作秩序的构建,这需要具有稳定的内部市场化秩序、完善的能源财税等相关政策和有效的能源合作的监督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及区域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能源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国际间能源合作、地方政府间能源合作和企业间能源合作。国家层面的国际能源合作,表现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间能源合作分为主要依靠国内政治架构的间接渠道和自身直接对外活动的直接渠道两种。企业间能源合作包括联合开发、企业参股、合资经营、国际技术合作、战略合作等模式。
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将有效促进西部发展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将促进国际能源市场的均衡发展,平衡世界能源格局,弱化石油政治影响力,对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国际能源供需主体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对于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的中国来说,其在国际能源价格领域的话语权将得到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加快推进,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内能源产业转移、国外能源资源接续引进、国内能源生产能力外输的交汇区域。“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深化不仅会带动西部地区能源关联产业的发展,还将有力推动西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并将为西部地区开放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构建现代能源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煤炭开发与转化、石油天然气开发及加工、水电和风电开发等产业,“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能源装备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带动能源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促进能源关联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