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三):中国期刊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 |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19-05-31
2019年5月25日上午,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主办的“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在学院东旭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129个重点期刊的180名主编和社长、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和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的师生共计400余人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设立四个圆桌专题:
经济学期刊如何服务新时代学科发展
经济学期刊如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建设
中国期刊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
期刊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国期刊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圆桌论坛由北大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副院长秦雪征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编辑部主任苏保忠、《中国会计评论》主编王立彦、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金融科学》编辑部主任吴卫星、《经济与管理》主编武义青、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等嘉宾围绕着中国期刊的发展展开了交流。
陈建龙教授指出,如果我们想把期刊作为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的平台,那么自身的学术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自身的学科水平越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往往就越大。此外,期刊论文的推广也很关键,编辑需要准确判断出对论文感兴趣的受众群,同时还应多注意其他形式的出版,当前国内期刊编辑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杜凤莲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对于国内期刊文章和国外期刊文章的激励机制差别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集体自信的缺乏。杜教授针对国内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寻找创新点并控制我们的论文质量。第二,编者、作者和读者可以一起努力,让我们所发表的论文实现思想和技术的统一,而不是完全被技术绑架。第三,未来可以考虑在评价机制上实现创新。
苏保忠教授就刊物的创刊历程谈了从办刊国际化到学术国际化的一点思考。中国的经济学期刊要向走向国际化,首先是实现办刊理念的国际化,应“外查世界经济之潮流,内审我中国农业之现状”;第二是出版发行方面的国际化;第三是期刊团队的国际化,团队应囊括主流经济学科的专家学者;第四是稿源的国际化;第五是评审的国际化,国际评审体现国际标准,国内评审有助于把握中国国情;第六是交流的国际化,应搭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王立彦教授结合自己的办刊经验谈了几点看法。他提出了学院派和实务派期刊的导向差异,例如《中国会计评论》针对的是国际学术界的范式研究,是给博士生、年轻学者以及到教授等学术界人士写的;《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读者则是与企业运行有关的政策制定者。面向学术界的期刊和实务界的期刊的受众、研究范式均不同,编辑需要明确这一点。
王维国教授强调,除了从期刊本身增强其国际化程度,我们还有必要从国家层面重点推出一部分经济学期刊在国际上发行,目前中国科协在这方面已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或新闻出版总署在这方面可以学习科协的相关经验。此外,除了期刊编辑及相关工作人员之外,广大学者应该主动承担起提升国内经济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责任,例如成立相关的经济学会并重点支持几份经济学期刊。
吴卫星教授指出,目前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愈发受到国际关注,国际上JF、JFER等一些顶级期刊都在引用国内期刊的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深度也在提高,我们需要不断提炼中国经济学现象背后的一些原理。目前实证性文章相对好发,经济学期刊上理论文章偏少。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来看,理论和实证的文章未来要并重。
武义青教授提出期刊国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国际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方面是内容,要有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第二点是队伍,即编辑队伍、编委队伍、审稿人队伍和作者队伍。第三是平台,主要是现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第四是一些重要活动。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研究所和杂志栏目大多按照学科来设置,未来学科交叉融合是主要趋势,在国际化栏目设置方面有必要强调这一点。
周铭山教授指出,学术期刊是提升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影响力一定是建立在学术创新的基础上。此外,期刊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初衷。从审稿层面上讲,学术严谨性是第一位的,但是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层面来讲,我们应有更宏大的视野。
供稿 | 吴旭东、李江
美编 | 豆荚、陶雨晴
校对 | 阿布、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