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1》学术研讨和新闻发布会
5月21日
在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举行,今年报告的主题为“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1》及本次研讨会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对政府统计工作的评价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与政府统计工作,近些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总是对统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问题是由经济发展提出来的,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但受到置疑的往往首先是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这说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政府统计工作必将受到社会更加的关注,这更加证明了统计部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2010年以来,我国统计工作至少有两项重大改进,一是改革了原来的住房统计制度,使住房统计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住房价格和数量的变动,二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统计有大的发展,在过去同比指数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比指数的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近期价格变动的程度。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到“十一五”结束时,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和比较,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按汇率法的人均GDP或人均GNI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到达4000美元以上),而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一般地说,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和以往有所不同。在前一阶段,主要是要实现和保持加速的经济增长,主要途径有通过劳动激励、资本激励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激励,刺激投资和扩大产出,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而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体制障碍、技术创新、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将可能成为影响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从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看,一系列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在原有的扩张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首先,能源和环境条件制约着我们的经济扩张,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环境来看,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短缺以及价格上涨,都可能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次要的;第二,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需要改善居民的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收入的增加又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这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或者是出现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之间的均衡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复杂。第三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曾经长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现在,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时,所出现的国际市场问题、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汇率问题、外汇占款问题,还有实现出口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投入问题,都对我们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还有住房问题、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等,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中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出现停滞。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四、改善就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无论是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持。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慢于工业化进程,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高于GDP结构30%,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安排的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在900万以上,而“十二五”期间可能增加到1000万,每10年可以消化1亿农村劳动力,但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仍有接近3亿的劳动力,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改善国民收入以及居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中国的宏观分配来说,无论从国民收入来看,还是从可支配收入来看,企业和政府所占的比重在增加,而居民部门所占的比重在下降,过去10年,居民部门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0左右;而在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在扩大,表现为基尼系数在过去10年间有比较大的提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推算,从2000年的4.0左右提升到现在的4.7左右。收入差距的扩大,和我国经济增长所鼓励的效率激励是相联系的,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但是在微观领域提升的效率,却可能因为宏观关系的失衡,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而损失掉,处理好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关系,处理好公平、均等和效率的关系,对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六、要在最终需求中,处理好出口、投资和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持平稳较快的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最终需求的三个方面,优先顺序是什么,短期和长期的结构目标是什么,应该通过哪些政策来保证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这不仅仅需要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一系列短期政策,还需要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解决一系列体制问题,从总体看,我国市场化进程的重点应该从市场规模构建转为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化进程的焦点应该从国有企业改革转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而这种改革的难点和关键集中在三大制度创新上,一是财税制度改革,包括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财税结构改革;二是金融制度改革,包括金融市场化和央行独立性的提高;三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和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等。
七、住房制度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要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商品房的市场化改革结合,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居民住房需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对房地产业、建筑业之外的许多部门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但近两年来,部分城市发生的房价过度上涨实际上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宏观调控方面的因素,也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还是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造成的体制性因素。因此,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保持这一市场平稳合理的发展是正确的选择。
八、宏观经济政策在相应调整后,要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
从我国目前的宏观失衡特点来看,既面临通胀的压力,同时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一方面就通胀压力而言,较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时期长,在未来2-3年中将面临通胀压力。二是类型变化,需求对通胀的拉动作用继续较强外,成本上升对通胀的推动力将会逐渐加大。三是虚拟经济的活跃会提升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特别是大量过剩流动性若不能及时拉动实体经济,而是滞存于虚拟经济中。另一方面就增长动力不足而言,较为显著的特点也有三方面:一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经验来看,我国经济要进入新一轮高度繁荣期,尚需2-3年时间。二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尚未走出金融危机,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存在,甚至可能加剧。三是内需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克服。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不仅是总量失衡的突出表现,而且更有其深刻的经济结构原因和体制性及社会发展失衡等多方面原因,而这些总量及结构性失衡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效率低,或者说效率提升慢,要提高效率必须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则是一个长期过程。
根据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点,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相应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化目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适度通胀下的有效增长”,既不应当选择高通胀高增长,也不可能再现低通胀高增长,更要防止高通胀低增长。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来看,只要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预定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如果保持7%以上的速度就会提前实现目标。我们应该更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有效性。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方式从前一时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实质性地进入“择机退出”;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组合方式从此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双扩张的同方向组合,重新调整为“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即财政政策在减轻扩张力度的同时,扩张方向不变,而货币政策则开始从紧。从财政政策看,力度和重点有所调整,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回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政策着力点来看,需要从关注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向同时关注财政政策的风险调整。货币政策则发生方向性逆转,重回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回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总量调整的要求的。三是汇率政策应该回到渐进升值的通道。由此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必须予以充分和全面的关注,既要关注人民币进入加速升值通道所产生的需求效应:包括对出口品价格的冲击及由此引发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也包括出口需求增速相对放慢可能减少的外汇占款及由此减轻的通胀压力,同时还需关注汇率变化产生的供给效应,包括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品价格的下降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应的国民经济成本的降低。四是在宏观管理方式上注重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结合。供给管理的特点在于政策作用的着力点集中影响厂商和劳动者,从而改善效率状况,使经济趋于均衡。事实上,强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结合,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结合,就是要把总量管理与结构调控、宏观调控与微观行为、短期管理与长期管理、政府干预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协调起来。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积极的供给管理相结合,从表面上看,可能对短期的经济增长有所影响,但从长期看,却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