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上午,第94次RMI读书讨论会在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305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讨论会的主讲人是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16级博士生吕有吉。他汇报了与郑伟老师合作的工作论文《政策信任、同群效应与养老金预期态度》的研究成果。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讨论会。
首先,吕有吉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关注的核心问题。就理论动机而言,理性预期是人们做出最优决策的重要前提,但是出于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处理信息能力较弱、难以剥离主观因素等原因,人们往往难以形成理性的养老金预期,因此需要从改善预期态度和提高预期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帮助个人形成理性的养老金预期。就现实动机而言,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其直接原因在于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较低,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们低估了参保带来的收益与保障,从而缺乏缴费激励。由此,他提出了论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即什么因素影响了参保者的养老金预期态度,其中重点关注政策信任度和同群效应的影响。
然后,吕有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假说。就政策信任度而言,已有文献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点,人对制度的信任是制度顺利实施及发挥应有效果的必要前提,但已有文献并未考察政策信任度对养老金预期态度的影响。就同群效应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内生互动会导致群体内行为主体决策的相互影响。已有文献集中考察了同群效应在参保决策中的应用,但是并未应用于养老金预期态度。由此,他提出了本文的两个研究假说,即对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信任度越高的个人越倾向于持有乐观的养老金预期态度,及所处社区(村庄)养老金预期态度越乐观的个人越倾向于持有乐观的养老金预期态度。
(图1 读书讨论会现场)
之后,吕有吉介绍了使用CHARLS数据实证检验上述假说的过程。他从样本构造、核心变量构建、实证方法、内生性处理办法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检验过程,其中着重讨论了如何剥离预期态度和预期能力对养老金偏差的影响以及政策信任度代理变量的构建过程。预期态度的改善会影响人群中高估未来养老金的比例,而预期能力的改善则不会,因而可以用是否高估其未来养老金反映个人的预期态度;信任养老金制度是主要依靠养老金养老的必要前提,因而可以使用是否主要考虑养老金养老反映个人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
最后,吕有吉汇报了实证结果。他发现就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而言,政策信任度及个人所在社区(村庄)的养老金预期态度均会显著影响个人的养老金预期态度。此外,他还强调应当关注心理状态较差、年龄较大、居住在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及工作收入较低的群体,因为这些群体更有可能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未来养老金持悲观态度。
讲述期间,听众与吕有吉积极互动,就自变量与工具变量的选取、异质性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读书讨论会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养老金预期偏差等问题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吕有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