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第162次:次优公平——多得和少得错误的权衡

  2025年4月10日下午,第162次RMI读书讨论会在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302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2022级博士生于梦迪主持,主讲人2024级博士生纪昊阳基于论文“Second-Best Fairness: The Trade-Off between False Positives and False Negatives”进行了汇报分享。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及全体博士生参与了此次讨论会。

  该文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关注在信息不完备情形下的“次优公平性偏好”,即个体在面对“错误的多得”(False Positives)与“错误的少得”(False Negatives)时所表现出的偏好。这一问题与社会保险、失业补助、收入再分配等社会福利政策的设计息息相关。

  作者设计了一项大规模跨国实验,调查美国与挪威普通民众如何在虚假索赔概率不同的情况下,决定是否给予补偿。结果发现,大多数人更厌恶“少得”而非“多得”,即更愿意容忍个体获得不应得的补偿,以避免真正应得者因信息不全而被遗漏。同时,不同国家和政治立场的群体表现出显著的偏好差异:挪威的少得厌恶者更多,而美国的多得厌恶者更多。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偏好类型与政策态度之间的关联,少得厌恶者更倾向于支持再分配政策。

  在讨论环节,与会者就研究设计、实验设计与理论框架进行了热烈讨论。2021级博士生尹晔从社会偏好的系列研究出发,进一步向大家阐述了本文的学术价值,并提出了本文的一个重要贡献,即测度了人们面对他人利益时的自身效用。2023级博士生王心怡关注模型中支付决策函数的形式化建构,并对如何划分偏好类型提出新的见解。2020级博士生刘佳程、2022级博士生贺灿春对本文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随后,郑伟教授和同学们纷纷就本文的主要结论、人们的权衡取舍过程、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何为“次优理性”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郑伟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该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识别与结构建模,深化了我们对信息不完备下公平偏好的理解,对政策的设计和福利制度的优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此次读书讨论会不仅展示了行为实验在个体偏好领域的重要应用,也激发了在座师生对次优公平与社会容错机制的深入思考。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纪昊阳 供稿;姚奕 审核)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8455新葡萄娱乐场特色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